潮涨潮落总有时。今年欧盟对海盐螺丝提出反倾销,致使这一产业迎来暂时的“潮落”时刻。昨天,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,该县目前已有200多家生产螺丝的小厂家或是小作坊关门停业。这在不少人看来,也许是一件无可奈何的“坏事”。不过换一个角度看,又是迫使这一产业优化升级、破茧成蝶的契机。
作为全球****螺丝生产基地的海盐,螺丝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0%,其中70%出口到海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在约1.4万种螺丝产品中,长螺杆产量和出口量居全国首位。但问题是,数量之大并没有带来应有的效益之优,长期以来,海盐许多生产企业为争抢订单,相互压价外销,有的甚至被迫压到了微利的边缘。此次被欧洲提起倾销调查,价低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。“一个企业的降价,实际损害了整个海盐的螺丝产业利益。”海盐螺丝同业商会负责人如是说。
只要有钱赚,能卖多低就多低,这已成为海盐不少螺丝企业的潜规则。由此,记者联想起西方经济学常提到的“公地效应”:当一块土地属于公众所有时,因为对这块地进行开发可以带来效益时,大家就会争相开发,结果造成土地滥垦。对于一块草原,当这块草原属于公众所有时,每个人都具有放牧的权力,那么大家就会为了各自的利益去放牧,为了追求个人利益****化,每个人都会相互攀比增加所牧牲畜的数量,结果就会使牧羊的数量大大超过这块草原的承载力,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土地沙化。顾本企业利益而忽略整个行业的共同利益,这正是海盐螺丝的现实写照。
化解烦恼的办法,当然要发挥同业商会的作用,以行业协定约束恶意降价行为。更重要的是,要改变螺丝业的发展方式。说白了,就是要走技术创新、品牌创新之路,通过创新手段来降低产品成本,提高产品质量,而不是通过压低工人工资来获得产品的价格优势。比如,同为发展螺丝产业,一江之隔的慈溪却未遭欧盟反倾销。之所以人家规避了反倾销,其主要原因就是创新当头,努力拓宽产品范围,提高产品质量,以合理价格占领市场。这与我们相互压价外销形成鲜明的对照。
走品质和品牌之路,这是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。愿全市各个行业以此为镜,不搞低层次的“窝里斗”,将“公地效应”降到最低限度,以创新之力提升本地优势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。